嵌入性的评论与应用

Submitted by: Submitted by

Views: 579

Words: 491

Pages: 2

Category: Business and Industry

Date Submitted: 07/06/2010 08:09 PM

Report This Essay

嵌入性的评论与应用

  “嵌入性” (embeddedness)理论是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理论。Polanyi、Granovetter、Uzzi、Barber、Whiteman、Cooper、Hagedoorn等诸多学者对嵌入性理论进行了发展。目前“嵌入性”概念深受学者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经济社会学、联盟的网络理论、组织与战略、合同关系、网络与组织、组织结构、产业集群、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文化学习等诸多领域对嵌入性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研究。

1. [pic]嵌入性的评论

1. 嵌入性的定义

Polanyi[1]在《T he Great Transform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嵌入性”概念,并将此概念用于经济理论分析。他认为,“人类经济嵌入并缠结于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将非经济的制度包括在内是极其重要的”,“经济作为一个制度过程,是嵌入在经济和非经济制度之中的”。

Granovertter[2]认为具体的社会成员(个人或厂商)及其行为是嵌入他们所处的当前的社会(人际)关系和网络之中的, 受到行为者之间社会关系的约束和影响。他将嵌入性定义为:具体的个人间的联系以及催生信任、防范社会不法行为的结构(或称为网络)。

Zukin 和 DiMaggio[3]进一步扩展了嵌入性的概念,将嵌入性分为:认知的、文化的、 结构的和政治的四类嵌入性。他们将厂商行为纳入更广泛的文化、制度框架中,一定程度上继承了Polanyi的思想。

赵蓓[4]认为嵌入性指一事物内生于或根植于他事物的一种现象,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密切程度。产业群的嵌入性指的是内在于产业群众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类关系的密切程度。

2. 嵌入性的分析框架

随着嵌入性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不同学者根据研究主题的需要对嵌入性进行了分类,形成了较为典型并在后续研究中被大量引用的几种分析框架。

Granovertter[2]的关系嵌入性(relational embeddedness)和结构嵌入性(structural embeddedness)框架。关系嵌入性的理论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资本研究,其研究视角集中于基于互惠预期而发生的双向关系。结构嵌入性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源自经济学中的网络分析,研究视角是网络参与者间相互联系的总体性结构[5]。

Zukin和DiMaggio[3]的结构嵌入性、 认知嵌入性、 文化嵌入性和政治嵌入性框架。结构嵌入性——关注网络结构以及公司间社会联系的质量,应用于分析公司在网络中所处位置与其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认知嵌入性——关注与经济逻辑相关的网络认知过程;文化嵌入性——关注促成经济目标实现的共有信念和价值观;政治嵌入性——关注经济能量和激励的某些制度特征(障碍或缺失)[5]。

Andersson、Forsgren和Holm[6]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企业内部的运营和价值链,提出把嵌入性分为业务嵌入性与技术嵌入性,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许冠南[7]提出的上游嵌入性和下游嵌入性框架,她认为企业与其上游供应商企业以及下游客户企业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建立起合作关系,形成相应的嵌入特征,从而能够实现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作和规模化效应,这种协作共赢的上游和下游制造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赵蓓[5]提出了“嵌入性三层次分析框架”,即从影响产业群形成的经济、体制和社会这三个因素入手,将产业群的嵌入性分为经济嵌入性、体制嵌入性和社会嵌入性三个层面。

二、嵌入性在厦门火炬高新区高新产业群中的应用

综合上述学者对嵌入性在产业群中的分析层次,笔者认为赵蓓教授提出的“嵌入性三层次分析框架”比较适合产业群嵌入性的分析,结合赵教授的“嵌入性三层次分析框架”,本文主要从体制嵌入性和社会嵌入性两个方面分析嵌入性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产业群中的应用。

1、厦门火炬高新区基本情况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厦门火炬高新区” )1990年12月30日在厦门岛小东山正式破土动工,是原国家科委和地方政府共同创办的三个火炬高新区之一。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3月被科技部和外经贸部确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中,已形成了以高新产业为龙头的高新产业集群。

2、体制嵌入性分析...